荔城共富共美的 “ 三变 ” 和 “ 一图 ”
——专访中共莆田市荔城区委书记杨兴斌
文|《海峡通讯》记者 吴载文 范荣生
荔城,地处莆田母亲河木兰溪下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市的核心城区。2024年以来,荔城区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紧盯“和美荔城、共富共美”的新愿景,运用“全市一张图”,推动乡村融合、蝶变升级。
近日,中共莆田市荔城区委书记杨兴斌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坦言,荔城共富共美,有“三变”,有“一图”。“三变”是什么,“一图”又是什么,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
6月20日,杨兴斌(中)开展河长日活动暨木兰溪流域水环境治理调研。(郭仲火 摄)
双重蝶变因“三变”
《海峡通讯》记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荔城区作为木兰溪治理理念的实践地,是如何一体推进木兰溪综合治理,推动人居环境常态化治理,实现城乡颜值提升?
杨兴斌: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历史上水患频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亲自推动木兰溪治理。荔城人民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一体推进木兰溪综合治理和“千万工程”,推动人居环境从阶段性整治向常态化治理转变,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的双重蝶变。总的来讲,是因为有“三变”:
党建引领,变“单兵行动”为“联合作战”。近年来,我们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攻坚战,全面启动乡村治理“六清”行动、和美乡村“五美”建设,通过现场观摩,拼颜值、比内涵,以上率下、全员攻坚,推动“村村争上游、户户争美丽”。
穿透一线,变“蜻蜓点水”为“深耕细作”。我们探索“水岸协同”保洁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实行物业化巡河护河,有效提升河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等“三大革命”和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等“三大行动”,全面促进流域水质提升、村容村貌改善。现在的荔城“推窗见绿、移步进园”,呈现出“人水和谐”生态新图景。
久久为功,变“一域小美”为“全域共美”。我们将“外在塑形”和“内在铸魂”结合起来,开展“村BA”“一村一首歌”“扒龙船”等各类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同时,通过莆仙小戏、喊赞句等乡土艺术载体,让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入心、入脑、入行”。莆田也被央视评为年度“美好文化”城市、“美好宜居典范城市”。
“穿越北大上北大”
《海峡通讯》记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其核心要义在于探寻一条根植本土、契合规律的振兴之路。荔城区是古府新区,如何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杨兴斌:“荔城有‘北大’、‘励志’上北大”。莆田自古就是“状元之乡”“进士之乡”,历史上涌现出2482名进士、246名御史、21名状元、17名宰辅,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走出15名两院院士。荔城区作为莆田的核心城区,科举文化、莆仙戏剧文化等源远流长。近年来,我们立足这些优势,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把点状和美乡村串珠成链为连片风景,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比如我们进一步挖掘莆阳文脉,在西天尾镇北大村打造“穿越北大上北大”特色文化IP品牌,引入状元文化、科举文化,使其成为乡村旅游、教育研学的热门目的地。西天尾镇获评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今年以来,全区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5%、27.6%,辖区内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水上巴士”项目也入选了全省10个标志性文旅项目之一。
强村富民抓联建
《海峡通讯》记者: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序推进县域乡镇片区联建、村庄联建”,荔城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哪些实践?
杨兴斌:“先进帮后进、老板带老乡”,“以联建促共富”是破解农村资源分散、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重要抓手。我们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强村富民,推进片区联建、村企联合、村民联户,全力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联动共赢的示范片区,探索形成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模式。
片区联建。我们立足“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相连、资源互补”原则,以木兰溪流域为重点,打造了北洋荔林水乡、南洋梅妃故里2个乡村振兴重点片区,组建10个片区化党建联建联盟,通过优势共享、资源互补,推动村财增收,相关经验做法也被《组织人事报》刊介。
村企联合。我们探索了“片区党委+村集体+联村企业+合作社”“国企+村居”等工作模式,成立联村发展公司,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比如,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在全省首创与旅行社合作探索整村托管运营模式,盘活村民闲置农房,引入“新农人”,打造“古厝+主理人”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非遗研学等业态,通过股权分红、旅游服务等实现强村富民。
村民联户。我们挖掘培育“乡村CEO”“新农人”“土专家”近1000人,采取“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农户”结对共建、联农带农创收模式,利用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共富工坊”,促进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及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1.2万元。
基层减负一张图
《海峡通讯》记者:近年来,莆田市提出了“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的部署,荔城区是如何通过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为基层减负?
杨兴斌:山上一冒烟,各级相关领导干部马上就能收到平台推送的预警信息。我们依托“全市一张图”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打造了智慧林业管理模块,依托“高空监控+无人机+AI算法”的运行模式,实现森林资源24小时不间断巡护,有效减轻基层工作量,提升工作质效。
近年来,荔城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策部署,依托莆田市“全市一张图”平台,坚持减负和赋能同向发力,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荔城区还被列入全国基层减负观测点和中组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观测点。在具体工作开展上,我们重点围绕“轻车、壮马、赋能、畅路”,为基层减负增效。
“轻车”,就是把牢“准入关口”,进一步明确镇街权责清单、村级组织履职事项清单、督查检查计划清单等,将不属于基层的事务全面清退。
“壮马”,就是让人员力量“沉下去”,健全完善区领导挂钩服务镇街工作机制,优化“机关+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制,构建“区—镇街—村居—网格—单元”五级穿透治理模式,将2万多名党员纳入网格、单元党组织管理,全面充实基层治理人员力量。
“赋能”,就是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各部门贯通使用“全市一张图”平台,打造全域共通共享大数据,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全方位集成数据、拓展场景,让数据多流动,让基层人员少“跑路”,让事件办理更高效。
“畅路”,就是建立区、镇两级基层治理协同中心,通过“一个中心连两端”协同工作模式:一方面,对涉企检查、进校园等事项进行调度,该驳回的驳回、该整合的整合,让基层敢于说“不”;另一方面,建立“一村一档”,生成“三表一库”(资产负债表、资源性资产清查表、经营性固定资产清查表,乡村人才库),用好发展、问题、任务“三张清单”,通过平台提级会商,实现镇村“吹哨”、部门“报到”
来源:《海峡通讯》
编辑:林静
审核:蔡意 金晶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