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加坡世锦赛的颁奖台上,陈芋汐紧紧拥抱着第四枚金牌,眼泪和笑容一起绽放。
就在这一刻,远在广东的全红婵正在跳水池边埋头苦练,汗水滴落却无人喝彩。
陈芋汐的风光是否意味着全红婵的黯淡?这强烈反差的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作者-F
被成功绑架的19岁
7月31日晚上,新加坡的跳水馆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陈芋汐站在10米跳台上,调整呼吸,眼神专注得像激光一样锐利。
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第四次世锦赛征程,也是她独自扛起中国队大旗的关键一战。身边没有了全红婵的身影,20岁的掌敏洁成了她的新搭档。
比赛前两天才确定的组合,却在双人项目上零失误夺冠。
这背后是什么?是天赋,更是6年的积累。2019年,陈芋汐第一次看到集训名单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一位。
"当时觉得,好像有了一点点机会。"她后来回忆起那份激动,眼里还有光。队内测验,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400分以上,这在当时已经相当不错。
但成功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1.65米的身高,不到90斤的体重,这个看似轻盈的上海姑娘身上从未少过肌肉贴。
每天多次称重,严格控制饮食,为了保持理想的竞技状态,自律到近乎苛刻。更难的是心理压力。社交媒体时代,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审视。
陈芋汐曾因为表现不佳而遭受网络批评,那些文字像冰锥一样刺痛着年轻的心。她坦言,自己曾经因为"被网暴"、"不被理解"而内心纠结,但现在已经学会了"把心打开"。
巴黎奥运会后,她正式成为同济大学的学生,开始平衡运动与学业的双重身份。但训练从未停止,各项大赛依旧积极参加。如今的她,已经成为队伍的绝对核心。
从张家齐,到全红婵,再到掌敏洁,无论搭档如何变化,她始终能保持稳定输出。
颁奖仪式上,她主动招呼铜牌得主谢佩铃合影,还细心发现奖牌发错,帮工作人员纠正。这些细节透露出她作为队伍核心的自觉担当。
14岁封神,17岁跌落神坛?
当陈芋汐在新加坡享受荣光时,全红婵的处境却截然不同。还记得那个东京奥运会上惊艳世界的14岁少女吗?
三跳满分,动作获95分以上,水花控制近乎"消失"。当时的陈芋汐,得分与全红婵相差40.8分,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差距。
连郭晶晶都赞叹:"全红婵的天赋让人羡慕。"但天才的光环,从来都不是保护伞,更像是一种令人透不过气的束缚。
进入青春期后,全红婵的身体发生了自然变化。身高增长了7厘米,体重也上涨了7公斤。在跳水这项对身体比例极度敏感的项目里,这些微小变化都可能改变空中姿态,打破入水角度,影响水花控制。
"发育关"和"体重关",是所有女跳水运动员都逃不开的考验。伏明霞经历过,陈若琳也经历过,全红婵并非个例。
但她曾经的天赋表现让人们忽视了这一点。当网友惊讶于她体型的变化时,那只是一个普通少女成长的正常节奏。
而正是这份"普通",被外界解读成了"堕落"、"不自律"。
更让人心疼的是,她的伤病问题早已反复出现。腰伤、膝盖劳损、手腕软骨磨损,这些都不是一日之疾。
医生早在东京奥运后就提出建议:必须调养。但她不愿停下。连续三年高强度训练,身体就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每一次退赛,都是在无法承受训练量后做出的艰难决定。质疑声从未停止。有人指责她退赛是"怕输",有人说她被陈芋汐"反超",还有人揣测她再也回不到巅峰。
但没人知道她的脚踝韧带已多次拉伤,没人记得她曾在巴黎奥运带伤坚持到最后一跳。即便如此,她仍然没有放弃。康复期间,她每天仍保持6小时训练时间。
引体向上的次数从最初的3个提升到了8个,体重也在逐步控制之中。她在采访中轻声问:"如果不是冠军,还有人会喜欢我吗?"这不是撒娇,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安。
谁把运动员推上了祭坛
全红婵的困境,绝不是个例。7月中旬,孙颖莎的教练邱贻可因为网暴登上热搜。
只因孙颖莎在WTT美国大满贯赛中止步16强。球迷不愿意在偶像身上找问题,就把矛头对准了教练。
邱贻可只能晒出执教期间孙颖莎的成绩清单,试图平息舆论。这就是体育界被"饭圈化"后的真实写照。
运动员不再是单纯为国争光的战士,而是被推上神坛的"完美偶像"。一旦表现不如预期,情绪反弹就会集中爆发。观众想要的是100分满分,容不得99分的"失误"。
陈芋汐和全红婵的关系,原本是并肩作战、彼此成就。从初出茅庐到一起搭档夺冠,两人互相扶持、互相依赖。
全红婵说过,单人比赛她会紧张,身边有陈芋汐才会安心。而陈芋汐也说过,她不擅表达,身体不适时全红婵会帮她和教练沟通。
但如今,类似"内斗"、"撕裂"、"抢夺主力位置"的猜测,却频繁占据热搜。两人之间原本纯粹的关系,被成人世界强行灌注了竞争意味。
她们不再是单纯的运动员,而是情绪价值和胜负期待的载体。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不到最后一刻,谁也猜不准结果。
运动员个人的状态好坏,还有比赛当天临场发挥,都能直接影响到胜负。所以哪怕是世界顶尖的高手,也无法保证"场场必胜"。
孙颖莎曾在采访中回应:"赢了什么都好,输了也请理解,拒绝神化运动员。""不管谁取得胜利,都是为国家而战。"
这番话放在陈芋汐和全红婵身上,放在每个运动员身上都同样适用。把体育场当成演唱会现场,把运动员当成娱乐明星,这种"造神运动"正在毁掉体育的纯粹性。
当我们把运动员推上神坛时,也同时给了他们从神坛跌落的可能。
给天才一点普通人的权利
面对两位天才选手截然不同的现状,我们不禁想起周继红曾经的评价。"她们俩不是说谁更好,而是都很好,都很努力。"
这位中国跳水队总教练的话,如今看来格外有先见之明。作为专业人士,周继红没有将陈芋汐和全红婵简单地进行比较或排名,而是看到了她们各自的闪光点和潜力。
这种包容和欣赏不同风格的态度,为两位年轻运动员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陈芋汐以稳定著称,她的入水效果或许不如全红婵那般惊艳,但每一个动作都能保证不丢分。
她自己也坦言:"跳水是一个存在较大变化因素的项目,我在女运动员里算是比较稳的一个。"而全红婵则以惊人的天赋和"水花消失术"闻名于世,她的入水技术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人目前处于不同阶段,但她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中国跳水争光添彩。陈若琳和周继红都没有对全红婵表现出任何急迫。
她们深知,运动员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理解。全红婵需要做的,不是回应每一条评论,而是让自己重新投入节奏。
一个人重新启程时,不需要声张,只需要走得坚定。陈芋汐的成功告诉我们,坚守比爆发更难。
她用四年世锦赛金牌证明,稳定性是可以战胜天赋的武器。而全红婵则用康复训练回应质疑,低谷不过是新生的起点。
真正的支持,应该是给予她们专业空间和人文理解。不是把她们当成符号,而是把她们当成人——会受伤、会迷茫、会成长的普通人。
体育的魅力从来不在于造神,而在于见证普通人如何超越自己。15岁的谢佩铃首次亮相就获得铜牌,展现出了新生代的潜力。
陈芋汐在比赛后第一时间给予她鼓励和支持,展现出了大姐姐的风范。这种传帮带的精神,才是中国跳水队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给陈芋汐掌声,也给全红婵时间。给天才一点普通人的权利,给拼搏者一些理解。这或许才是对体育精神最深的敬畏。
结语
运动员的成长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站在最高点,而是跌倒后还能重新站起来。
从神坛到人间,也许才是每个天才必须走过的路。体育的魅力从来不在于造神,而在于见证普通人如何超越自己。
你觉得,我们应该给运动员什么样的支持?来聊聊你的想法。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