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宋祖英,突然从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了。
没有告别,没有通稿,她就这样静悄悄地离场,留给观众的是多首经典的歌曲和抹不掉的回忆。
宋祖英不是一时走红的流量明星,而是那种能让全家老少在春晚电视机前齐声哼唱的人。
从《小背篓》唱到《好日子》,从田野唱到奥运会闭幕式,宋祖英用实力得到了国家和观众的认可。
然而,谁也没想到,她却在巅峰期转身离场,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宋祖英不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她出生在湖南湘西一个土家族苗家家庭。
家里不富裕,父亲又早逝,母亲带着她和两个兄弟姐妹苦苦撑着艰难的日子。
读书时,每天放学回家的宋祖英,除了要完成作业外,还要帮着家里烧水、洗衣服,半夜还得喂猪。
当时很多老乡都以为,宋祖英可能会中断学业,可母亲却坚持说:再穷不能耽误了娃的学业。这种观念在那个年代,其实很难得。
靠着母亲的坚持,宋祖英一步步走到了古丈县歌剧团。刚去时,她就是干杂活的。
可是宋祖英有个狠劲,别人背剧本一小时,她背三小时,别人唱一遍,她练十遍,哪怕只是配角,她都当主角演。
就是靠这种死磕的精神,为宋祖英赢得了当主角的机会。
那晚,她成了全团人关注的焦点,从此后,她的舞台人生也彻底拉开了序幕。
宋祖英最出名的标签之一,是她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这个几乎是不可复制的。
但其实,宋祖英的成名路也有诸多的坎坷。
那年,她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落选后,心灰意冷,一度打算放弃唱歌这条路。
就在这关键时刻,湖南电视台的罗浩看了她的现场录像,一眼就相中了宋祖英。
罗浩说:“她声音干净,台风稳,眼神里有倔劲。”
罗浩不但对她盛赞有加,还给她介绍了“金嗓子教练”金铁霖。
在专业训练和个人努力的双重推动下,宋祖英的水准突飞猛进。
1990年,《小背篓》唱响春晚,全国人民记住了这个扎着小辫子、笑起来有梨涡的苗族姑娘。
之后,她推出的《辣妹子》、《大地飞歌》、《好日子》等歌曲,几乎首首都是经典。
那些年,只要电视里响起宋祖英的歌,街坊邻居都能跟着哼两句。
她的声音,像是一种“民族记忆”,安稳又熟悉。
2014年,马年春晚,是宋祖英最后一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从那之后,宋祖英不再频繁演出,也不再接受采访,连微博都很少更新。
有人说她是功成身退,有人说她是淡出娱乐圈,有人甚至说她移居国外。
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她在为家庭让步。
她和罗浩结婚后,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甚至孩子出生后,也无暇顾忌家庭。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宋祖英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能错过。
于是,她选择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和家庭,这种“知进退”的能力,比登几次春晚更难得。
不过,宋祖英其实并没有真的离开舞台,她调任文艺团体的管理岗位,开始带新人,办公益,创办助学基金会。
她没再唱《好日子》,但却在为别人的“好日子”默默铺路。
很多歌手的“谢幕”往往意味着事业结束,但对宋祖英来说,却是另一段使命的开始。
她把慈善当成自己退役后的主业,从创办希望小学,到定期为贫困生捐款。
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到参与少儿艺术展的义卖拍卖,她从不只是象征性亮个相、念两句稿,而是真的掏钱出力。
宋祖英说过一句话,很多人都没注意过,那就是:艺术如果不能为老百姓服务,就失去了意义。
如今的宋祖英,依然会出席政协会议,在会议上,她主要讲如何推动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她的身份早已超越了“歌手”两个字。
其实,宋祖英从来没有消失,她只是选择在不同的舞台继续发光。
她不是明星,而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从大山走出来的她,唱进了千家万户,也唱进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但比起她唱的那些经典曲子,更打动人的,是她在高峰时保持的克制、在淡出时展现的担当。
她没有强行留在聚光灯下,也没有依赖“过气”炒作。
宋祖英用24年唱红的舞台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不是永远站在中心,而是在该离场的时候,能心安理得地说一句,我该回家了。
有些人一离开,我们才知道,她的歌声曾经陪我们走过多少“好日子”。
这,才是宋祖英最动人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