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瑞典,你脑子里是啥?宜家、沃尔沃、H&M,还是那个听着就岁月静好的北欧童话国度?但在今天,我得告诉你个扎心的事儿:在所有西方国家里,瑞典,恰恰是那个反华情绪最爆棚的地方。
这可不是我瞎说。几年前皮尤中心的数据就显示,高达85%的瑞典人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这个比例,连美国都得往后稍稍。都说两国交往,人民是基础,这基础都快塌了,能不让人纳闷吗?
最诡异的是,瑞典可是第一个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1950年那会儿,咱们还一穷二白,人家就伸出了友谊之手。这好端端的“老朋友”,怎么就混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事儿,得从一个叫卡尔·林奈的瑞典人说起。
你可能在生物课本上见过他,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但在1758年,他老人家干了件“好事”,在他那本著名的《自然系统》里,给全世界人种分了个类。他把欧洲人定义为“白色、聪慧、有创造力”,然后,他给亚洲人贴了个标签——“黄色人种”,这个词在拉丁语里,可不是什么好词,意思是“蜡黄的、病态的、贪婪的”。
林奈这辈子压根就没来过亚洲,全靠道听途说就敢下定义。可架不住人家是科学权威啊,这套带着浓烈偏见的“人种论”,就像病毒一样在欧洲传开了。作为林奈的祖国,瑞典人更是把这套理论刻进了骨子里。
这种“我们高你一等”的潜意识,就像老房子里的霉斑,平时看不见,但它一直在那儿。它为后来的一切,都埋下了一颗危险的“雷”。
时间快进到20世纪。两国建交后,有过一段不错的“蜜月期”。那时候的中国,像个急于追赶世界的学生,而瑞典,就是那个愿意传授经验的“老师”。
咱们从瑞典学工业技术,瑞典的爱立信、沃尔沃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那个年代,关系简单,定位清晰。但问题是,这个学生,后来学得太快、跑得太猛了。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那一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了世界第二。瑞典人猛然发现,曾经那个跟在身后的“穷学生”,不仅追了上来,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反超了。
最让他们五味杂陈的,莫过于吉利收购沃尔沃。
沃尔沃,那是瑞典的国宝,是他们的骄傲。2010年,这个宝贝疙瘩被中国的吉利给卖了。按理说,这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但对很多瑞典人来说,这感觉就像是自家的传家宝被昔日的“穷亲戚”买走了,面子上挂不住,心里更是酸溜溜的。
如果说沃尔沃只是个开始,那接下来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则彻底点燃了他们的焦虑。
瑞典的另一张王牌是通信。爱立信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可没想到,华为、中兴异军突起,不仅把爱立信挤出了中国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还在5G技术上实现了全球领先。
这一下,瑞典人彻底坐不住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在中国面前显得不再那么耀眼。昔日的“老师”心态彻底崩了,一种被超越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迅速蔓延开来。
光有经济上的焦虑还不够,压垮骆驼的,还有来自瑞典内部的稻草。
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瑞典当时圣母心泛滥,敞开国门,接收了数十万中东和北非难民。当时人口不到一千万的瑞典,一下子成了人均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难民潮带来的,不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急剧恶化的社会治安和不堪重负的福利体系。枪击案、性侵案数量飙升,曾经那个宁静安详的北欧国度,一去不复返了。
民众怨声载道,但政客们怎么办?承认自己决策失误?那政治生命就到头了。于是,他们熟练地玩起了西方政客的老套路——转移矛盾,寻找外部“替罪羊”。
谁最适合当这个靶子?环顾全球,块头又大、意识形态又不同、还能让民众产生“威胁感”的,不就是中国吗?
于是,瑞典媒体的风向一夜之间就变了。今天说“中国黑客窃取技术”,明天说“中国间谍渗透瑞典社会”,后天又渲染“中国游客是巨婴”。各种负面新闻铺天盖地,把国内治安恶化、经济不景气的锅,结结实实地甩到了中国头上。
普通瑞典民众哪分得清真假,天天被这么洗脑,对中国的印象能好才怪了。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暗流涌动,那2018年瑞典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则彻底点燃了火药桶。
在一档名为《瑞典新闻》的脱口秀节目里,主持人不仅在节目中展示了缺少台湾省和西藏部分地区的错误中国地图,还用极其恶劣的言辞丑化中国游客,比如提醒中国人“不要在历史建筑物外拉屎”。
这事儿一出,全球华人都炸了。我驻瑞典大使馆提出严正抗议。结果呢?瑞典电视台的回应轻描淡写:“这只是瑞典式的幽默,我们拒绝道歉。”
这种骨子里的傲慢,比直接的攻击更伤人。它清清楚楚地告诉你:在他们眼里,你,不配得到同等的尊重。
矛盾一步步升级,到了2020年,瑞典干脆撕下了最后一丝伪装。
那一年,瑞典关闭了境内最后一所孔子学院和所有孔子课堂,成了欧洲第一个彻底“清零”孔子学院的国家。
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为了维护学术自由,防止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这就搞笑了。孔子学院本质上就是个语言文化交流机构,跟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没什么两样。美国的各种基金会在瑞典大学里活动那么多年,怎么没人说是“学术渗透”?
说白了,他们怕的根本不是什么“渗透”,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崛起。他们习惯了当文化输出方,当“教师爷”,现在看到中文和中国文化在他们国家受欢迎,他们心里不舒服,感到了“威胁”。
关掉孔子学院,就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是向外界、特别是向美国表明自己的“站队”决心。
走到今天,瑞典在反华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尤其是2024年3月正式加入北约之后,它更是找到了“组织”。
北约近年来已经毫不掩饰地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挑战”。瑞典作为“新兵”,为了在联盟里刷存在感,表忠心,自然要把反华调门提到最高。
于是我们看到,在各种国际场合,只要是涉及打压中国高科技、炒作涉疆涉港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瑞典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几个之一。它已经彻底把自己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心甘情愿地充当在北欧遏制中国的“桥头堡”。
所以,瑞典为啥这么反华?
这根本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是一个延续了三百年的历史偏见、现实中的经济焦虑、国内矛盾的对外转移,以及地缘政治上的主动站队,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合型结果。
林奈的“种族论”是埋藏在心底的傲慢火种,中国的快速崛起是浇上去的焦虑汽油,国内的社会问题是点火的政客,而加入北约,则是彻底把自己扔进了这堆反华的篝火里。
面对这样一个“铁了心”要和你过不去的国家,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你发展得再好,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尤其是那些还沉浸在昔日荣光里、叫不醒的“装睡者”。
参考文献:
瑞典电视台播出辱华节目 我驻瑞典大使馆提出强烈抗议. 人民网. 2025-08-03.
瑞典关闭所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环球网. 2025-08-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