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内地普通阶层的顶尖学霸来说,学医已经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各省 2025 年高考录取数据陆续公布,7 月 21 日,浙江省 2025 年高考普通类一段平行志愿正式投档,1600 余所在浙招生院校的 23000 余条专业投档分数线新鲜出炉。
让人意外的是,往年报考的大热门临床医学类专业,今年投档分数线竟全面下降,这个曾经人人追捧的 “香饽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 “滑铁卢”。
就拿浙江大学医学院来说,其临床医学(5+3 一体化培养)专业,今年分数线 682 分,录取位次号 1245。
要知道,在招生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对比去年,分数线下降了 9 分,位次号更是下降了 300 多名。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在高考录取中,位次号可是非常关键的参考指标,几百名的差距,足以改变很多考生的命运。
再看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其临床医学类专业去年招生分数线 708 分,最低位次号 59 名,而今年在招生计划缩减 1 人的前提下,投档分数线下滑至 694 分,位次号下滑至 256 名。
连清华这样的顶级学府的医学专业都出现了明显的降温,可见医学类专业整体遇冷的程度之深。
在浙江,还有一所深受当地考生青睐的医科大学 —— 温州医科大学。
该校临床医学(5+3 一体化)专业,今年录取分数 653 分,录取位次号 9563,对比去年,分数下降 8 分,位次号下降 1700 多名。
就连温医大最热门的眼视光医学(5+3 一体化)专业,今年也比去年下滑了 8 分、1308 名位次号。
这一个个数据,无不显示出医学类专业在今年高考录取中的 “落寞”。
其实,不只是浙江,从其他各省的情况来看,今年医学类专业的分数线都在大幅回落。
在山东省,山东大学的临床医学 5 年制和口腔医学 5 年制下降明显,虽说 5+3 一体化也有下降,但幅度相对小一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录取位次号从 2024 年的 247 名下降到 2025 年的 307 名;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录取位次号从 2024 年的 704 名,下降到 1056 名。
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考生和家长对于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度和培养模式,有了更为理性的认知。
有网友感慨:“当年自己读医的分数,放今年都能进头部的医学院了。”
而广东省的数据更是惊人,中山大学 218 医学类专业组 2025 年最低投档位次为 8536 名,对比 2024 年的 6535 名、2023 年的 5193 名,甚至 2022 年的 4778 名,从 4778 名到 8536 名,位次几乎腰斩。
这意味着,同样是报考中山大学的医学类专业,今年考生的竞争压力相较前几年大幅降低,但是换个角度看,也反映出医学类专业热度的急剧下降。
江苏省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苏州大学 21 专业组临床医学 5+3 专业,2025 年最低投档线 639 分,位次 8362 名,去年这个专业还需要 645 分,排 6275 名,位次下降近 2000 名;35 专业组临床类,分数线 617 分,比去年跌了 4 千多位。这么大幅度的下降,实在让人惊讶。
看到这些数据,大家肯定会好奇,为什么曾经火爆的医学类专业,今年会如此罕见地爆冷呢?
其实,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医学专业的 “痛点” 愈发凸显。
医学专业学习难度极大,各种复杂的医学知识、晦涩的专业术语,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记忆。
而且学习周期特别长,一个临床医学本科生,5 年本科 + 3 年规培 + 3 年专培,前前后后需要 11 年才能真正独立行医。
这 11 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还意味着在同龄人已经开始工作赚钱、享受生活的时候,医学生还在学校苦读或者在医院规培,拿着微薄的收入。
同时,升学压力也大,本科毕业后,为了能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大多数医学生还得考研、考博,每一次升学考试都是一场激烈的竞争。
其次,就业形势的变化也深深影响了考生的选择。
现在医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即便是硕士学历,想进入三甲医院也绝非易事。很多地方的县级医院,如今都要求博士学历了。
这对于辛苦求学多年的医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最后却发现就业门槛越来越高,付出与回报似乎不成正比,这让不少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
再者,医改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生的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 “以药养医” 模式被打破,医生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以前,人们觉得学医虽然辛苦,但是收入可观,能有较好的经济回报。可现在,收入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很多人就开始质疑: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医,最后得到的,是否还能匹配上自己所付出的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香港。
与内地医学类专业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今年 16 名状元里,有 11 人选择学医,学医一直是香港状元的优先选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情况呢?
很大程度上可能与产业发展有关。
在香港,医生的收入非常高,有 “月球人” 的说法,意思就是一个月赚一百万,医生在香港是普通阶层所能爬到的收入最高的岗位。
而在内地,虽然医生的收入也不低,但不少新兴行业的收入比医生还要高,普通阶层的顶尖学霸在这些新兴行业也能取得不错的成就。
就像梁文峰,从一个县高状元,转身成为如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领域大佬。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医学类专业在内地遇冷,某种程度上说明内地的新兴产业发展得很好,普通阶层的聪明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医学类专业分数线下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医学、有救死扶伤理想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机会,他们可以凭借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医学院校,实现自己的医学梦想。
但同时,大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选择医学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家庭支持,还是要谨慎选择。毕竟医学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而对于医学教育本身,这次分数线的大幅下降,或许是一个反思和改革的绝佳契机。
医学教育该如何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怎样让医学生的培养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又该如何让医生这个职业重新焕发吸引力?这些都是值得医学教育者、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深思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