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我方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驻扎于我边境地区的越南武装部队发动反击作战,经过28天的艰苦作战,我军攻克谅山,达成惩戒目标,中央军委下令撤军回国。
身在北美洲的美国出于大国扩张的视角,十分关注关于我们 和越南之间的战争。当我们的军队打到越南军事重镇谅山省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我们会继续向越南首都河内发动进攻,当我们突然宣布撤军时,国际上很震惊。
中越战争规模大,各国都在研究,在战后美国研究后评价:28天激战,中国军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让中国确定了解放军的现代化方向(变的更加强大)。
在1979年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常备军队,约510万左右,到年底兵力超过600万,越南经过30年战争洗礼,常备军规模约120万。
在美国陆军作战学院出版的《以史为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一书中,美国站在第三视角对中越战争的双方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将中国军队在1979年和越军作战时暴露出来的弱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同时也指出1979年我们对越南发动的这场自卫反击作战对我军军队建设的重要性。
美国陆军作战学院的《以史为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是由美国的爱德华·C·奥多德和小约翰·F·科尔贝特所编写的,两人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他们通过对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进行全面分析,罗列出了我军在战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2025-08-05,中共中央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2025-08-05晚上从广西、云南出境向越南武装部队发动进攻。当时我军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约22.5万人的作战部队在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人民军发动反击作战。
彼时越南最高领导人黎笋还在家中参加儿子的婚礼,越军的警戒等级由一级戒备降为二级戒备,当时越军部署在战斗一线的兵力共有6个步兵师(第3、345、346、316A、338、325B师)、10多个地方团、20多个独立营及4个炮兵团,参战部队人数约为100000人。
第一,从兵力上来看,我军并不存在问题,关键就在于战术战法方面。尽管当时我军派出的部队人数远超过越南人民军,但我军和越军在越南地区的作战相比起来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第一就是我军所采用的战术不够灵活多样。我军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未进行过大规模的作战,很多战区的部队经历过几轮扩充,不少有战斗经验的战士、指战员均已退役。大量新征兵员扩充进部队后,大都没经历过实战,不少指战员也缺乏实战经验。这就导致我军部队在越南战场和越军作战的时候经常使用大规模步兵作战,但这样单调的战术并不适合在越南地区和越军作战。
在越北地区作战时,由于越军部署部队都是经历30年战火洗礼的老兵部队,拥有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越南的民兵组织在长时间的战斗过程中也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初期面对我步兵大兵团冲击时,越军构建的防线在短时间内就被突破了,但他们很快就进行了调整,化整为零,将部队分散在山岳丛林之中对我军进行游击作战。
越军依托复杂地形,在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构建了明暗火力点、雷场、陷阱相互配合的防御体系,对我军实施近战、袭扰、小分队伏击、冷枪冷炮等多种形式的进攻,这也是我军在战斗初期伤亡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越南地区,尤其是和我方领土接壤的越北地区,山地地形较多,并不适合大规模步兵兵团作战。在战斗初期,我军部分指战员并不清楚这一点,导致部队在前期作战时屡屡受挫。
1979年,某部队在进攻480高地时,第一次冲击越军阵地的时候没有成功,后来指战员采用新战术,将一个排分为多个作战小组,最终实现在我军伤亡较小的情况下取得战斗胜利。通过事实证明,在作战过程中灵活使用战斗战术对作战是有利的,但部分部队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作战过程中主要还是单调使用步兵大兵团作战,没有根据越北地区多有的山地地形灵活使用游击战等战术。
不仅如此,我军还派出了不少的坦克部队,由于坦克性能并不适合在越北地区作战,导致坦克在战斗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伤亡的情况。不仅如此,我军即便装备有坦克,对步坦协同、火力支援、机动结合的现代合成战术的运用也比较生疏,部队在作战的时候更多时候是将坦克当作可移动的火力点或者步兵推进的盾牌,并未将坦克的机动性能完整的发挥出来。
也正因如此,当时我军在越北作战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很好的步坦协同效果,反而是坦克常常因没有步兵掩护而陷入坦克陷阱,由于步坦协同作战能力较差,步兵也未能有效利用坦克火力压制越军的火力点。
由于没有灵活使用战术以适应越南战场的情况,导致我军在越南作战初期有较大的伤亡情况。
第二,美国方面还指出我军在火力支援上的问题。我军主要的炮兵阵地部署于后方,类似于朝鲜战场上的“喀秋莎”,通过前方战场提供的作战目标实施远距离打击。但由于设备较为落后,常常无法测量射击距离,只能对比较明显的射击目标实施掩护射击。
由于无线电设备落后、数量不足、易受干扰,缺乏“呼叫火力支援”的有效设备,导致前线步兵和后方炮兵的沟通困难,在作战时,步兵和后方炮兵阵地的联系中时常出现炮火支援延迟、坐标传递错误、火力覆盖范围不精确等问题。
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方炮兵当时在战场上的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战斗力也未完全发挥出来。由于信息传递速度减慢,导致火力覆盖的时间过长,未及时对越军的机动火力点实施有效压制。
第三,后勤保障体系存在缺陷。我军在1979年和越军作战时,部队经常需要长时间行军或者是在短时间内远距离行军,基本上战士们10天就会磨穿一双鞋。
由于战斗规模比较大,我方在越南战场上也和越军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炮战,每天消耗的弹药量也比较大。越军擅长游击作战,经常袭扰破坏后勤补给路线,使得补给无法及时运送到位。
比如谅山战役,我军调动了几百门大炮,为准备战斗所需要的炮弹我军当时的后勤部队就整整运输了几天时间,按照惯例每次都需要准备7-8万枚炮弹才行,而运输效率较低的后勤保障体系便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另外,在作战中我军部队经常需要进行远距离穿插作战,很多部队经常需要深入敌人腹地,由于后勤运输体系存在缺陷,这些在前线的部队经常会出现缺粮少弹的情况。
在1979年我们已经将后勤保障线从国境线向越南境内延伸了4-5千米,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完善,国境线距离我军后勤物资集散地的广西凭祥列车站仍然有30千米,后勤问题在各部队几乎都有出现。
第四,野战技能落后。在2025-08-05向越军发动全线反击时,越军在中越边境地区经营已久,在靠近我方边境的地区构筑了坚固的防御战线。
同时,越南近三十年一直处于战火中,越北地区遗留了大量军用工事。越南人民军利用美国人和法国人修建的工事和我军进行作战,我军在1979年的几场拔点作战过程中都因为这些工事而损失惨重。
不仅如此,越南人民军的阵地前方还经常会布设地雷阵用于防御,步兵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求工兵部队支援,在过河修筑简易桥梁的时候也需要工兵部队出手,野战技能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作战时间。
第五,缺乏地面测向技能。在2025-08-05我军刚进入越南境内,就有部队迷路了。由于我方地图有误差,越北大部分地区又是山地地形,几乎山山都一样,导致部队在行军时出现了迷路情况,还有部队在穿插时出现迷路情况。由于我军部分指战员无法准确识别地图、精准测向,无法及时解决迷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作战时间,
以上五点为美国方面认为我军在1979年中越作战时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美军所指出的这些问题确实是有的,在战时战后我军也早已察觉和及时发现种种问题,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只能在战斗中进行适度调整,最终,经过二十八天作战,我们打的黎笋集团在河内岌岌可危,而后宣布撤军,因为我们是对越南实施惩戒,而非占领。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我们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原因有很多,国内刚结束的动荡,军队比较荒废,北方防范苏联,作战中新兵比较多。
1979年作战结束后,我军便开始采取改进措施,并着手对军队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大先进军事设备研发力度,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军队素质,从战士个人技能到军队整体素质向实战靠近,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也正是当时我军及时采取了军队现代化建设、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才有了今天在后勤保障、军用设备、部队作战等方面领先的中国军队,最终实现大国崛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